上週末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峰會,討論歐元區與如何拯救歐洲經濟的問題,峰會之前,德國總理梅克爾(Angela Merkel)與法國總統薩克吉(Nicolas Sarkozy)已達成協議,決定共同在峰會上提出,重簽一個歐洲條約,目的是在加強對各國財政政策的監督與管控。英國反對國家讓渡太多的主權交由國際監督,因此衝突一直存在。德國主張加強財政紀律,但裡面沒有增加紓困金額,也沒有提到歐盟各國共同發行債券,美國表示質疑,歐巴馬認為要多聽市場的聲音,市場要讓投資人的信心恢復,由下而上,而梅克爾則認為由上而下,反對拿更多的錢紓困;而法國一直希望有個核心的小歐元區,沒有英國、北歐、東歐這些國家加入,並且由各國元首來開會,而不是由一個國際組織來決定,整個歐盟的發展過程裡面一直有個辯論:是深度結合的歐洲(深歐洲)還是比較廣的歐洲(大歐洲)?會將歐洲帶往何種發展,是可以繼續觀察的重點。接下看南非德爾班(Durban)的氣候會議,在12/11達成協議,194國家代表同意歐盟提出來的締結減碳新約路線圖,將明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(Kyoto Protocol)延長五年,2012年開始進行協商、2015年達成具體效率新約、2020年執行,目前都是大原則協議,在談細節的時候會不會有問題?會不會延緩程序?是未來觀察的重點。最後談俄羅斯,上周爆發蘇聯解體20年來最嚴重的示威,主要針對11月的選舉,這次俄羅斯有意讓人民宣洩情緒,媒體也很罕見的報導,但不等於政府的妥協,群眾走上街頭,也不等於有力量扳倒普京(Vladimir Putin),因此不會影響到普京明年接班計畫,但重返大位後,他所面對的將是對他不滿意的中產階級、其他政治人物,會不會影響到俄國後續的政治發展,也是未來觀察的脈絡。